由pc加拿大官网开奖结果、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师生组建的暑期社会实践联合调研团队从7月29日至8月2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开展了三下乡暑期调研活动。活动期间,通过访谈非遗传承人、体验竹编技艺,联合调研团队成员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在29日上午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张鑫燚交流之后,联合调研队又分别拜访了三穗县三位省级和州级非遗传承人。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负责人、省级传承人杨杜鹃因前往贵阳、杭州学习和交流竹编技艺,她的丈夫周震接待了队员们。周震在竹编展馆向大家展示了瓷胎竹编、竹编字画和竹编提篮等百余件制作精美的竹编工艺品。随后,他讲述了夫妻二人大学毕业后几经波折,最终选择竹编回乡创业的经历。他们成立黔森源工厂的初衷是期望通过竹编技艺来帮助农村留守的妇女和老人在照顾家里的同时可以获得收入、补贴家用。目前,黔森源拥有工人52名,产值近百万。对于今天取得的小成就,周震感叹,除了自身的努力,党和政府的帮助也很重要,比如创业补贴、政策资金支持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就像一股春风,吹开了非遗产业的发展振兴。
接下来的两天,联合调研队先后拜访了两位侗族竹编非遗传承人——龙远军与杨再和。拥有匠人之心的他们,在希望做出更好的作品的同时,也更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调研团队的到来,他们感到十分的高兴,因为这样可以加大三穗竹编的传播力度,他们希望三穗竹编可以走出贵州,走向世界!在非遗传承方面,龙远军与杨再和表示各个民族本是同根,无论谁来学习都十分欢迎。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竹编手艺传承给更多人,并尤其希望能够在年轻人之中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保护竹编非遗。
最后一天,联合调研队又回到黔森源参加竹编体验活动。在工艺厂竹艺技师万老师的耐心教授下,调研团队成员也亲自体验了编制竹编的过程。万老师一挑一压,双手在竹篾上游走,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制作过程。同学们表示“亲自体验了编织后才能知道竹编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非遗的研究与利用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非遗文化中包含着生生不息的传统根脉,让人们精神共通、文化交融、心心相印”这是队员们的最深感受。此次非遗调研主要以灵活的展现形式,调研联合队亲自体验竹编编制,用创新的交流模式,为贵师院调研团队打造非遗文化感受交流的平台。竹艺匠人们的传统坚持和创新追求,深深地感染了队员们。大家意识到应该利用好当下时代的多种传播方式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
文/周亮收 图/刘娴 审核/黄丹
“三下乡”服务队与传承人合影
万老师指导调研团队编制竹编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