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学生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公共关系学系分别于10月21日、22日举办了三场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地点位于贵阳市花溪区板桥艺术村绣花溪非遗生活馆,指导老师有生活馆负责人徐超老师、中华手工杂志贵州站站长谭锦老师、木模印画传承人王娴老师和剪纸传承人赵川川老师。
21日上午,谭锦带领公关1903班的同学们一起体验“木模印画”传统非遗手工制作。谭锦首先分享了木模印画的来源、工具和方法,然后在同学们自由创作的基础上亲自做了完整示范。在体验结束后,谭锦挑选了几幅不同特色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下午的实践活动是由徐超主持。他为公关1901、1902班的同学们介绍了馆内的手工艺大师生平以及苗绣、芦笙制作技艺、布依族织染等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绣花溪非遗生活馆的“见人见物见生活,守形守魂守乡愁”的创办初衷也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同学。
22日上午,公关20级同学跟随王娴、赵川川两位老师实践了木模印画与剪纸。木模印画制作实践过程中,王娴强调在选择木模图案样式时要把控好水与墨汁的用量。赵川川寓教于乐地向同学们阐述了剪纸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介绍了剪纸采用的工具与技巧,亲自演示剪纸花纹图案的设计并指导同学们进行“喜”字与“春”字的剪纸方法。
此次绣花溪非遗生活馆的系列实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潜力和积极性,开拓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奠定了基础。公关系李会景、陈冰洁、郝丛丛、陈果、谢坚、樊讯也分别参加了系列活动。
文/饶春凤 陈红杨忆初 潘启龙 图/刘迪思 审核/黄丹
非遗生活馆前合影留念